生命是一场回音,成全他人,也是成就自我。
人生在世,总免不了会与人发生摩擦,与别人意见相左时,
要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看待、思考问题,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
六祖惠能告诉我们:“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”
换位,可化干戈为玉帛,解决世间一切矛盾。
在盲人的故事中:
盲人摸象里,有人摸着象脚,说象的身体像树干;有人摸着象鼻,说象的身体像水管;有人摸着象牙,说象的身体像玉一样润泽。
谁都没有错,只是以偏概全而已。
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,位置不同、层次不一,所看、所想都会产生偏差。
这时,就算用再有力的说辞,也难以推翻别人的眼见为实和经验判断。
世间很多矛盾,就是这样来的。
所以,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,就两个字——换位。
1
换位,是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
古德言:“佛说一切法,为治一切心。”人心各异,心各有见。
看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从前有个博学多识的小和尚,当他解释佛法时,总会气急败坏地骂别人是“猪脑袋!”
可他与小猴子玩耍时,面对同样听不懂话的小猴子,却能悉心教导许久,还当做趣事告诉了方丈。
方丈问他:“为什么你和师兄弟解释时,总会大发雷霆,可教猴子却觉得有趣呢?”
小和尚想了想说:“猴子是动物啊,肯定听不懂,但师兄弟他们是人,自然应该听懂我说的道理。”
方丈问:“人各有异,所处的环境不同,就会悟性不同,最后就会有不同的理解,何谈什么应该呢?更何况,世事无常,今天你看不起他,明天他比你强时看不起你,你又会作何感想呢?”
是啊,人与人之间,往往存在出身、年龄、身份、经历等差异。
学会用佛的眼睛看待众人;用佛的智慧包容众人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很多偏见与隔阂的产生,往往都是源于我们站错了地方。
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别人,就很容易瞧对方各种不顺眼。
所以《华严经》中就说:“不起分别心,永远一切相。”
做人,不要只执迷于自己的角度。站在自己的立场,看到的只是片面;站在自己的角度,往往无法解决矛盾。
人若总想着改变别人,不懂得反思自己,只会加剧现存的问题,恶化彼此矛盾。
佛家讲:“改变自己就是佛,改变别人就是魔。”
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更容易解决问题。
换位思考,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。
由此,既是考虑他人,也是解脱自己。
2
换位,是情商与智商的融合
站到别人的位置上,去理解对方的立场与局限。
从前,有个寺庙远在山林,下一次山要很久才能回来。
大师兄对师父说:“弟子想去云游四海。”
师父:“去吧,一路小心。”
二师兄:“弟子想去普济众生。”
师父:“去吧,功德无量。”
三师兄:“弟子想回家探亲。”
师父:“去吧,尽孝是道。”
一众师兄弟纷纷请辞,师父身边的小和尚却一脸不乐意。
他开口抱怨:“大家都走了,谁来跟您学习呢?”
师父慈祥一笑:“不是还有你吗?”
真正的智者,都愿意去理解别人的立场。
就像木心先生在诗里写的:“不知原谅什么,诚觉世事皆可原谅。”
真正成熟的人,看谁都顺眼,因为他们知道人人都有难处。
换位,是智慧,更是修行。放过他人,也是善待自己。
那些真正聪明的人,总能第一时间找到矛盾的根源。
那些拥有高情商的人,总善于洞察人性,把一切化繁为简。
换位,是情商与智商的融合,能让人生顺风顺水
3
换位思考,更容易双赢
曾看过一个故事:
有两个妇人在聊天,其中一个问道:“你儿子还好吧?”
“别提了,真是不幸哦!” 这个妇人叹息道“他实在够可怜,娶个媳妇懒的要命,不烧饭、不扫地、不洗衣服、不带孩子,整天就是睡觉,我儿子还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!”
“那女儿呢?”
“那她可就好命了。” 妇人满脸笑容“他嫁了一个不错的丈夫,不让他做家事,全部都由先生一手包办,煮饭、洗衣、扫地、带孩子,而且每天早上还端早点到床上给她吃呢!”
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就会产生不同的心态。
生活很复杂,在看不到的地方,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。
有些笑容背后,是难以想象的苦;有些张扬背后,是不为人知的伤。
内心成熟的人,从不带有色眼镜看人。
因为他们知道:这世上缺的不是目光如炬的人,而是从不轻易作判断的善良。
《华严经》有云:“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。”
生命是一场回音,成全他人,也是成就自我。
人心相互,懂得换位思考,更容易双赢。
善待生活,生活自会以善回馈。
《坛经》里写道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
人这一生,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、见众生、见自己的过程。
一个人经历得越多,内心就越通透,也就越懂得包容和接纳别人。
有句话说得好:
“倘若有一天,那些曾经看不惯的人或事,开始变得云淡风轻。
不用怀疑,那是因为你自己正在走向成熟。”
(网络文章 版权归原作者 感谢原作者分享)